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30至50歲年齡層,不少患者常聽信坊間謠言,欲藉由民間療法來改善症狀,對此,國民健康局提醒,民間流行的傳統治療,如推拿、按摩、拔罐,若操作者本身對疾病的認識不足,稍有不慎反而會加重病情,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期,使關節產生功能上不可恢復性的損害,不可不慎。
國民健康局指出,依據美國風濕病學院所訂的診斷標準,包括(1)晨間關節僵硬大於1小時、(2)同時至少有3個或以上的關節區發炎、(3)手部關節炎、(4)對稱性關節炎、(5)類風濕結節、(6)血清中類風濕因子呈陽性、(7)X光有典型的變化。若病人符合7項中的4項即可診斷罹患此病。
國民健康局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常因骨骼及軟組織遭受破壞以致關節變形,影響關節的正常功能。治療的目標在於減輕疼痛、發炎、防止骨骼、軟骨及軟組織受破壞,維持關節的正常功能,使病人日常活動不受影響。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若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就可能導致關節遭受破壞。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