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愛 延續愛 手護台灣
買ㄒ恤重建災區手護台灣的募款活動圓滿結束...共募集276100元

http://ceo88afa.pixnet.net/blog/post/28630547

目前分類:健康不NG (40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隨著相關單位的稽查,也突顯速食店用油的健康問題。衛生署提醒,民眾購買油炸食品時,應注意店家使用的炸油,若發現外觀明顯呈黑褐色、有泡沫、黏漬與異味,即表示油脂已劣變,不宜食用。
 
衛生署指出,以傳統方法油炸不但會產生大量油煙、廢熱,也容易因油劣變產生健康問題,為維護消費者健康,業者應考慮選用「蒸烤二用箱」,一方面讓食物具有油炸香味,又可減少90%的用油量,降低因油劣變而產生的健康問題。

ceo88a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憂鬱嗎?還是情緒正陷入低潮?吃對食物可以幫助你情緒穩定,保持愉快心情!
 
衛生署指出,根據研究發現,若干食物會顯著影響腦部的活動,營養不均衡是造成憂鬱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因此,穩定情緒不妨從營養均衡來著手。
 
究竟食物與情緒調節有甚麼關連?研究顯示,攝取較多維生素B1、B2食物例如豬肉及其內臟、豆類、五穀糙米類、奶製品、魚類、綠葉蔬菜、杏仁等的女性,往往情緒較佳,且對外界壓力更能冷靜應付。
 
由於人類腦部在製造天然的抗憂鬱劑──多巴胺(dopamine)、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時,維生素B6不可少,而其和維生素B1、B2一起作用,讓色胺酸轉換成菸鹼酸,對於維持腦神經功能正常運作相當重要。
 
研究發現,憂鬱症量表指數較高的病人,約有4分之1是因維生素B6及B12缺乏所致,因此,多攝取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例如豬肉、雞肉、蛋、動物肝臟、馬鈴薯、香蕉、燕麥、糙米、花生、小麥胚芽及蜂蜜等,可以避免憂鬱上身,心情愉快。
 
當心理壓力過大、情緒欠佳時,體內所消耗的維生素C會比平時多8倍,此時不妨可多補充維生素C,也有助於情緒穩定。

ceo88a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今全世界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為各種疾病的死亡率之首熬夜也要有技巧,才能依然身體硬朗,否則,鐵打的身體,也受不了如此的日夜操勞呢~因此,想要熬夜的您,千萬記住:

1:不要吃泡麵來填飽肚子,以免火氣太大,最好儘量以水果、土司、麵包、清粥小菜來充飢。

2:開始熬夜前,來一顆維他命B群營養丸,維他命B能夠解除疲勞,增強人體免疫力。

3:提神飲料,最好以綠茶為主,可以提神,又可以消除體內多餘的自由基,讓您神清氣爽;但是腸不好的人,最好改喝枸杞子泡熱水的茶,可以解壓,還可以明目呢!

4:熬夜前千萬記得卸妝,或是先把臉洗乾淨,以免厚厚的粉層或油漬,在熬夜的煎熬下長滿臉痘痘。

5:熬夜之後,第二天中午時千萬記得打個小盹。

  生理時鐘,一般而言熬夜是不容易補救的,補救的原則還是建議您改回原來的睡眠時間,尤其是熬夜會使生理時鐘發生問題,此時要改回原先的睡覺時間會較難,可建議您不論前一晚多晚睡,次日一定同一時間起床(如設定7點起床),白天想睡時不可臥床大睡,僅能趴著小睡如此便能逐漸將入睡時間提早。

生 理 時 鐘 說 明

時  段

時 期

工       作

00000100

淺眠期

多夢而敏感,身體不適者易在此時痛醒

01000200

排毒期

此時肝臟為排除毒素而活動旺盛,應讓身體進入睡眠狀態,讓肝臟得以完成代謝廢物。

02000300

休眠期

重症病人最易發病的時刻,常有患病者在此時死亡,熬夜最好勿超過這個時間。

09001100

精華期

此時為注意力及記憶力最好,且工作與學習的最佳時段。

12001300

午休期

最好靜坐或閉目休息一下再進餐,正午不可飲酒,易醉又傷肝哦!

14001500

高峰期

是分析力和創造力得以發揮淋漓的極致時段!

16001700

低潮期

體力耗弱的階段,最好補充水果來解饞,避免因飢餓而貪食致肥胖。

17001800

鬆散期

此時血糖略增,嗅覺與味覺最敏感,不妨準備晚膳來提振精神。

19002000

暫憩期

最好能在飯後30分鐘去散個步或沐浴,放鬆一下,紓解一日的疲倦困頓。

ceo88a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聽音樂,有益健康!根據外電報導,義大利有研究顯示,樂曲起伏較大的歌劇類音樂,能讓聆聽者的心跳與血壓適當調節,對身體與情緒都有幫助,而英國也有研究證實,醫院現場安排的音樂演奏,可降低病患、孕婦的血壓,並能減緩病人憂鬱和焦慮等負面情緒。
 
研究發現,音樂能促使大腦神經中樞釋放一種讓人感到愉快的神經介質,人們可藉此放鬆身心,心情好了,身體的不適症狀就能好了大半。

ceo88a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妳累了嗎?過度操勞又有代謝症候群者,小心心臟或腦血管岀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日前就有1名因加班過度,出現手抖、肢體無力等疑似腦中風的症狀的患者,經診斷確定是「毛毛樣腦血管疾病」(moya moya disease)。
 
醫師說,該女性患者有高血壓、高血脂病史,且身體質量比(BMI)為33,是屬於代謝症候群患者,且透過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發現右側大腦動脈有50%局部阻塞。
 
醫師提醒,本身有急性循環系統疾病的高危險因子,應盡量避免超時工作,當出現疲勞症狀時就要儘早休息,以降低急性循環系統疾病上身的機會。

ceo88a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夏天很容易讓人出汗、覺得疲憊、胃口差,但是,日子還是得繼續過、工作還是得繼續做,更有一群考生還在繼續拼書或在考場揮汗。
 
要如何調節飲食,才能夠讓我們在酷暑中可以健康一「夏」?榮民總醫院營養部膳食管理組組長楊妹鳳、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潮宗,從日常生活飲食教大家吃甚麼?怎麼吃?
 
楊妹鳳提醒民眾要吃當令蔬菜水果,因為非當令蔬果需要用較多的農藥,且價格比較貴。至於烹調方法,她表示,夏天食慾會比較差,可以涼拌、川燙,或快炒的方法,減少營養素流失。除了生菜沙拉、糖醋涼拌外,將茄子、空心菜水煮,或將白蘿蔔、茭白筍蒸熟,淋上一些梅汁、水果醋也很開胃。
 
陳潮宗則認為應該從中藥與食材的4氣(溫熱寒涼)與5味(辛甘酸苦鹹)調整,他說每一種藥物與食材都有它的溫度與味道,譬如夏天要寒涼,就可多吃仙草、蓮子白木耳湯這類偏涼性的食品。至於5味,有點辣味的薄荷有行氣、活血與開竅功用;帶有苦味的苦瓜、長年菜則適合火氣大、容易熱結便秘的夏天食用。
 
楊妹鳳表示,蔬果沙拉要冷藏在4℃的冷藏櫃或冰箱才能確保新鮮,如果蔬菜水果切口邊緣產生褐變、生菜脫水、或是包裝底部已有出水現象,就表示不新鮮了。對於蔬果的處理,楊妹鳳說用水清洗是唯一減少農藥及蟲卵附著的方法,千萬不可使用清潔劑,也不建議使用鹽巴,因為鹽巴可能會與農藥結合反而更糟糕。
 
陳潮宗澄清「中醫通常不建議吃冰」的說法。他說冰有消暑作用,只是不能吃得太急太猛,也不能過量。
 
至於夏天適合自製的飲料,楊妹鳳推薦蓮子銀耳湯,或是用青椒、小黃瓜、苦瓜、芹菜,再加一個蘋果,打出一杯清涼營養的綜合蔬果汁。陳潮宗則推薦酸梅湯,他說,酸梅可刺激食慾,洛神有調色、行氣活血作用,甘草能清熱洩火,麥芽可健脾,還可放些桂花提味,冰鎮或溫熱喝都可以,很適合夏天飲用。

ceo88a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以為「血尿」就是肉眼可見的尿中有血,其實只要尿液中呈現過多的紅血球就是,從輕微感染到罹患癌症都有可能產生血尿,尤其是長期洗腎患者,如有血尿情形,有可能是癌症所引起的!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科主任陳達隆指出,腎泌尿道腫瘤大多沒有症狀,只會有血尿情形,如果患者又有腰痛或腹部腫塊,就可能是腎細胞癌;至於肉眼可見的無痛性血尿,則可能罹患泌尿道的上皮癌。 

文獻報告指出,超過40歲、抽菸、職業暴露(塑膠、染料工業與精煉工業)、藥物與骨盆放射線暴露,都是泌尿道上皮腫瘤的危險因子。 

陳達隆說,尿毒症患者免疫力較差,大多也都有糖尿病,是癌症高危險群,更要注意血尿現象。也提醒尿液中有血或驗出血尿的病患,特別是長期洗腎患者,千萬不要因血尿現象消失就以為沒事,最好再接受包括腹部X光、腎臟超音波、靜脈泌尿道攝影、膀胱鏡與尿液細胞學等完整檢查,除讓自己更安心,萬一罹癌,也可避免延誤癌症的治療時機。

ceo88a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縣萬里鄉一家溫泉休閒山莊日前發生泡湯意外,造成二死一重傷悲劇,經初步調查,死者疑因吸入過多硫化氫中毒所致。
 
事實上,知名泡湯勝地北投地區的溫泉也屬硫磺泉,不只溫泉業者,有些住戶也會在家中設置小型溫泉池,方便泡湯之用,民眾在享受泡湯樂趣或清洗溫泉池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安全。
 
硫化氫是一種無色有毒氣體,在0.05ppm濃度下,氣味有如臭蛋,濃度高如1,000ppm以上反而沒有氣味,由於其為一種急性劇毒,可能會立即造成患者死亡。
 
臨床上,硫化氫中毒會造成呼吸抑制和中樞神經症狀,諸如胸悶、頭痛、頭暈、嘔吐、定向感不佳、昏迷不醒。醫師表示,即使人體長時間暴露在低濃度下,也可能造成嗅覺疲乏而不自知,進而造成嚴重中毒。
 
醫師提醒,擁有溫泉貯存池的家庭或業者,在清洗溫泉池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1. 清洗貯存池應先讓空氣流通,例如使用電扇,或先使用特殊保護裝置如氧氣面罩。
2. 若發現有人中毒時,施救者應先使用特殊保護裝置如氧氣面罩再進行救援,以免受到傷害。
3. 緊急救援時,應儘快將患者移到空氣流通處並給予百分之百純氧治療。

ceo88a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衛生署最新調查顯示,台灣糖尿病盛行率節節升高,幾乎每10人就有1人罹病,尤其是65歲以上男性,平均每4人就有1人罹病,而且罹病情況明顯與體重、腰圍增加趨勢一致。

根據衛生署最新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研究,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新儀分析,糖尿病盛行率隨著人口老化而增加,目前已達9.2%,較2002年調查提高近3%,平均每10人就有1人有糖尿病。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男性的糖尿病盛行率一路攀升,從15年前的5.4%逐漸上升,前兩年調查已超過11%,65歲以上男性更嚴重,其盛行率由1成3、升到1成7,再度超過2成8,平均每4人就有1人得糖尿病。從調查也可見,糖尿病盛行率與體重、腰圍年年升高趨勢一致,特別是男性腰圍比10年前平均增加7公分,而各項研究顯示,腰圍過粗者,罹患糖尿病風險比一般人高3倍。

女性糖尿病盛行率則為7.4%,體重、腰圍的增加幅度相對較小,平均腰圍比10年前增加2到6公分,張新儀表示,這可能跟女性較注意身材、控制體重有關。

根據2007年統計,台灣每10萬人就有44.6人死於糖尿病,在10大死因中排名第4,死亡率較5年前增加了1成4,其中男性增加約1成8、女性增加1成,健保資料也顯示,糖尿病相關醫療費用支出名列第5,洗腎患者中有近4成原發病因就是糖尿病,可見糖尿病是不容小覷的健康危機。

張新儀說,男性腰圍高於90、女性高於80公分就是腰圍過粗,與體重過重、飲食不良都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簡任技正許景鑫說,控制體重、培養運動習慣,以及均衡飲食是預防糖尿病的良方,在飲食建議上,最好多吃全穀類、每天五分新鮮蔬果。他特別提醒,1分蔬果大約是100公克,而市售綜合蔬果汁,雖然常以可取代天然蔬果為號召,但因要配合口感調味,糖分過高、纖維過低,營養根本不足。

 

ceo88a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經濟不景氣,許多企業裁員,導致員工壓力越來越大,台北市就有一位40歲的女性,過年前一個月,因為業務結算加班超過100個小時之後,突然出現頭痛、血壓高、全身肌肉酸痛,剛開始醫師還誤以為只是一般感染,結果四、五天之後,病患出現手抖,經診斷罹患急性循環系統疾病,醫師表示,代謝症候群患者要盡量維持規律生活,加班時數不要過長,也要定期健康檢查。(林麗玉報導)


台北市有一名40歲的年輕女性,從事行政業務,農曆年前一個月,由於業務結算加上人力吃緊,加班時數超過一百個小時,正因為工作壓力大又不斷加班,這名女性病患剛開始時出現頭痛、全


身肌肉酸痛、血壓也增高,沒想到四、五天之後,還出現手抖,經過診斷之後,確定罹患毛毛樣腦血管疾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職業醫學科許良豪醫師表示,這名病患本身就有高血壓


、高血脂,身體質量比為33,符合代謝症候群診斷,是急性循環系統疾病的高危險因子。


許良豪醫師表示,代謝症候群的準斷標準,包括腹部肥胖、高血壓、高血糖、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高三酸甘油脂,只要五項危險因子符合超過三項,就是易發生急性循環系統疾病的高危險群


,而高危險群如果一週每天工作超過16個小時以上、或最近連續不斷工作24小時,工作時間過長,都可能引發急性循環系統疾病,醫師提醒,上班族、尤其是40歲以上成人,應該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提早發現是否有代謝症候群情形,而避免過勞,勞工儘可能規律生活,不要超時工作


如果有疲勞狀況出現,就要儘早休息。

ceo88a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職業司機經常在路途上奔波,一忙就沒空吃飯,等有空時便拚命吃,即使記得服藥,但飯前飯後的時間都混亂了,血糖當然控制不好,署立新竹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孟侃表示,糖尿病患者中,司機是最要加強控制的職業。

此外,他特別叮嚀要輪夜班者,半夜肚子容易餓,往往餓了就吃一頓,到了白天下班開始睡,累得爬不起來吃午飯,更別提吃藥了,結果血糖起起伏伏,怎麼都控制不了。

難在哪?病患不合作

陳孟侃說,還有一種醫生最怕遇到的狀況,就是病人既不按時服藥,也不說實話。

曾有病人被檢測出血糖過高,他開以每天半顆的降血糖藥,但病人自認狀況還不錯,不想當藥罐子,不按時服藥,一段時間後回診,再測量仍血糖偏高,醫生以為藥量不夠,處方增加為每天一顆藥、兩顆藥、三顆藥,可是一天天過去,始終控制不好。

直到有一天,這名平常根本不吃藥的病患,看到鄰居因為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而中風癱瘓,嚇得決定洗心革面,好好吃藥,回家拿起藥袋一看,馬上「乖乖」照服3顆,結果一下子血糖直直降,昏迷抽筋而送急診。

難在哪?須非常自覺

「控制好血糖,是一門藝術」,陳孟侃醫師說,血糖控制三要素是「飲食、運動、藥物」,最好的醫師就是病人本身,病人必須非常自覺,了解衛教內容,時刻都關心血糖狀況,否則光靠醫生是無法完全掌握的,三要素都要注意,缺一即可能破功。
 

ceo88a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鼻子挺外型就贏人一半,要是鼻子歪一側,除了不好看之外,還可能是鼻中隔彎曲,容易打鼾、頭痛、鼻塞、流鼻血、嗅覺變差,如果長期通氣不良,加上鼻竇分泌物的引流不順,還可能引發慢性鼻竇炎等難纏疾病。

  鼻中隔彎曲的成因,可分為先天性、外傷性兩大類。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暨台北市宏仁診所院長李宏信表示,先天性的比率最高,一旦阻塞問題嚴重,一定得接受治療,否則阻塞的一側鼻腔就容易產生鼻竇炎。至於外傷所造成的鼻中隔彎曲,像是打球時、被球K到,打架時遭人一拳擊中鼻樑,或是走路跌倒或是騎車摔倒,傷及鼻樑,鼻樑骨折變形,這些都可能造成鼻中隔彎曲變形。

  什麼是鼻中隔彎曲呢?李宏信以「大馬路中間的分隔島」來做比喻,原本很直的鐵柱分隔島被車子給撞歪了,一直沒有修復,車道縮減的一側交通流量勢必受到影響,被阻塞住。一旦鼻中隔彎曲,吸入或呼出時的氣流,在通過鼻腔的路徑時,就會出現亂流,盡管力道不強,但經年累月下來,就會影響鼻中隔、鼻腔粘膜。不過,有人鼻中隔嚴重彎曲,卻沒有任何症狀。

  該如何治療?李宏信指出,手術治療是唯一的矯治方法,當鼻中隔彎曲症狀嚴重到出現諸多不適症狀,甚至引發鼻竇炎,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大,可以選擇「鼻中隔成形術」來予以改善。手術方法很簡單,只需局部麻醉,利用外科內視鏡手術,切除過度彎曲凸出的軟骨,在所有耳鼻喉科手術中,算是比較簡單的手術,如果合併患有下鼻甲肥厚,或慢性鼻竇炎,通常建議,一併進行下鼻甲切除、鼻竇手術。

  大部分鼻中隔彎曲的彎度,都在30至40度之間,如果歪得太厲害,才需要開刀。一般來說,透過一種外型類似虎頭鉗的特殊儀器來撥「歪」返正,效果也不錯。治療過程相當簡單,將這種特殊儀器深入鼻腔中,經驗豐富的醫師只需二至五分鐘,就能將彎曲的鼻中隔給弄直。不過,許多病患鼻中隔不彎了,但原本鼻疾卻依然存在。

  主要原因是原來的鼻過敏、鼻竇炎或是鼻黏膜腫大等問題沒有解決。李宏信建議,鼻過敏症狀可利用「鼻過敏神經截斷術」來改善,鼻竇炎則有內視鏡手術等多種方式來治療,至於鼻黏膜腫大,則可透過雷射來燒灼去除。

  鼻竇炎、鼻子過敏、鼻中隔彎曲等鼻病,確實相當惱人。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指出,患者常覺得頭昏,以致注意力不集中,影響了工作表現,有這方面問題的民眾一定要尋求醫師協助,對症下藥,才能遠離鼻疾的困擾。
 

 

ceo88a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案例1 吃藥當吃飯

李阿姨常常覺得身體不舒服,每隔一陣子就「憑感覺」找腸胃科、家醫科、神經內科,吃藥當吃飯一樣,她認為不舒服一定要看醫師、吃藥,往往症狀沒改善,她都認為是因為藥沒效,再去找別的醫師開藥去。


案例2 吃出幻覺來

張伯伯定期得向心臟科、新陳代謝科報到,每天吞下20多顆藥,但總時常頭痛,多次因為低血壓、感到天旋地轉,後來因為出現幻覺、幻聽,常常在半夜時想要出門,醫師又再開抗憂鬱藥給他,家人則以為老人家得癡呆症。


檢查藥袋 你吃太多了嗎

長庚醫院藥劑部藥劑總藥師蔡春玉說,把吃藥當吃補的人還真不少,但多吃藥反而提高藥物交互作用、副作用,往往是得不償失。如果有不明的症狀時,同時也該檢查自己的藥袋,像張伯伯因為到不同科別就醫,各科醫師開藥都在安全範圍,但所有藥物加乘起來,可能就不太安全了。

醫院的藥師注意到張伯伯的狀況,檢查、減少藥物到七種,並調整藥物的劑量後,張伯伯不但精神愈來愈好,頭痛、眩暈的症狀也逐漸消失。


交互作用 嚴重可能致命

蔡春玉說,年齡、種族或體質、體重等差異,可能對某些藥物、或藥物組合,出現不同程度的影響,輕微的只是影響藥物吸收、降低療效,或是引起過敏反應,但嚴重的藥物交互作用,可能會引發其他症狀、甚至危及生命。


藥物作用時間 因人而異

當藥物到人體內,要經過吸收、分布、代謝、排除的過程,也就是所謂「藥物動力學」,不同的個體,藥物在人體內的「旅程」也有所差異。

性質不同的藥物也影響旅程的時間,例如脂溶性、水溶性藥物在不同體重人體內作用快慢不同,代謝較慢時、藥物半衰期愈來愈長,藥物在血中濃度較高,心臟病患者的血管動力不足,影響藥物在血流輸送,藥物也不容易排除。

因此當藥物動力學改變,過程中的任一要素不同,藥物將出現不同的作用與影響,特別是在各種藥物的交互作用下,極有可能改變「旅程」。


提醒開藥醫師 改變處方

加上藥物往往都有副作用,例如有三分之一的藥物都可能引起頭痛的副作用,因此必須盡可能減少同時服用多種藥物,視疾病、個人體質改變處方,而某些病人則因為對特定藥物過敏,出疹子、嚴重者甚至像是燙傷的水泡,因此也應紀錄特定過敏史,或告知、提醒開藥的醫師、藥師。


定藥物成分 影響注意力

藥師葉春嶽說,抗組織胺藥物、或精神科的抗憂鬱、興奮劑(麻黃素)、安眠藥,都可能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注意力難集中,因此操作機械、開車時特別要注意,治療鼻塞、流鼻水的藥物往往都可能有影響神經的藥物成分。

除了醫護人員、藥師可以藉由瞭解病人完整藥歷,以避免不必要的藥物治療,或注意其副作用、過敏症狀,民眾用藥最好養成諮詢專業的習慣,更別以為有藥就吃、吃藥最好。
 

ceo88a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衛生署昨天公布97年國人10大死因及相關統計資料,97年台灣死亡人數首次超過14萬2283人,65歲以上的老人就佔了6成8以上,平均每3分42秒就有1人死亡,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484.3人,較上一年減少了1.5%,為近20年來最低。

但是與前一年96年相較,男女平均壽命分別增加0.03歲、0.29歲,男性是75點5歲、女性是82歲,都創下紀錄。平均壽命持續增長,主要是與我國人口結構老化有關。

惡性腫瘤仍舊第1名,其他排名依序是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肺炎、糖尿病、意外事故、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和肝硬化、自殺以及腎病。

癌症連續第27年排名第1,每13分30秒就有1人死於癌症,比前一年又縮短25秒。去年國內10大主要癌症依次為,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胃癌、口腔癌、攝護腺癌、子宮頸癌、食道癌以及胰臟癌,排名與96年相同。

衛生署統計室主任黃旭明解釋,今年首度採用世界衛生組織「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10版」,因此,包括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疾在內的下呼吸道疾病首度納入10大死因。

與前一年相較,肺炎、自殺死亡率皆明顯增加,分別增加了6.5%與3.5%,其餘死亡原因則呈現減少趨勢。例如,意外事故、肝病和肝硬化、腦血管疾病等死亡率都比起前一年下降。

如以性別分析,不管男性女性,惡性腫瘤都占死因第一名。女性死於肺炎、高血壓、敗血症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威脅明顯增加。男性則在自殺、慢性肝病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日益嚴重。至於事故傷害死亡人數及死亡率則有改善,是近20年來最低。

由於今天衛生署採用新版本疾病及死亡原因分類,意外發現,65歲以上老人在「意外墜落」、「運輸事故」等意外事故致死人數中,比率偏高。衛生署統計室主任黃旭明認為,這應與老年人清晨外出運動,經常是一身黑色打扮有關。

黃旭明指出,老人發生「意外墜落」、「運輸事故」等意外事故的時間,以清晨時段最多。而這個時段似乎都是老年人外出運動的時間。推測原因是老年人運動衣服不夠鮮豔,大都是深色、黑色,由於天色昏暗,機車、汽車駕駛只要稍有疏忽,就容易出意外。

據統計,在意外事故死亡個案中,行人占了1成7,單車騎士占了1成2。因為這些意外而致死人數中,65歲以上老年人占了6成5以上。

 

ceo88a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結核病一直是國內法定傳染病第1位,每年約有14,000~15,000個案數,國民健康局強調,結核病是一種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癒的疾病,只要早期診斷出來,並在尚未擴散或出現合併症前,接受6個月以上的藥物治療就能痊癒。通常,患者開始服藥2週後就不具傳染性,可以正常上班、上學。
 
肺結核是由結核桿菌感染引發的傳染病,傳染途徑源自患者的飛沫或痰液。大部分感染結核菌的人因為身體有足夠的抵抗力,會自然痊癒而一生不發病,但少部分受到結核菌感染的人,在身體抵抗力較差時,潛伏在體內的結核菌就會開始活動繁殖產生症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感染科主任顏永豐表示,結核病近幾年有增加趨勢,在社區中,如果有1人染病,約可造成10到15位週遭的人會受到傳染。
 
醫師特別提供簡易自我檢測法,了解一下自己、家人與週遭朋友的健康狀況。簡易自我篩檢法為︰咳嗽兩週(2分),有痰(2分),胸痛(1分),沒有食慾(1分),體重減輕(1分),若受檢者有上述症狀達5分以上,建議趕快就醫檢查。

ceo88a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7年來,國人死亡的頭號殺手都是癌症!衛生署昨(17)日公布97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在14萬2,283名的死亡人數中,惡性腫瘤高居榜首,占率達27.3%(詳附表),表示每100位死亡者中就有27人死於癌症,心臟及腦血管疾病,則分占2、3名,比率各為11.1%與7.5%。
 
從性別來看,97年男性死亡人數達87,682人,女性則為54,601人,其中男、女死亡人數占率分別為61.6%與38.4%,但不分性別,第1名的死因都是癌症。
 
對照96年,去(97)年國人10大死因除第9名的「自殺」與第10名的「腎炎、腎徵症候群與腎病變」對換,其他死因順位都相同,至於各類死因中,人數與占率又以惡性腫瘤增加1,151人、3.0%,以及肺炎增加888人、11.4%最多。
 
此外,依據衛生署的統計,去年10大癌症死亡人數排名也和前(96)年相同,癌症種類與死亡人數占率依序為肺癌20.0%、肝癌19.7%、結腸直腸癌11.0%、女性乳癌4.0%、胃癌5.9%、口腔癌5.7%、攝護腺癌2.3%、子宮頸癌1.8%、食道癌3.7%與胰臟癌3.5%。

附表 97國人10大死因排名

排名

全體國人

男性

女性

死因

占率()

死因

占率()

死因

占率()

1

惡性腫瘤

27.3

惡性腫瘤

28.5

惡性腫瘤

25.5

2

心臟疾病

11.1

心臟疾病

10.7

心臟疾病

11.6

3

腦血管疾病

7.5

腦血管疾病

7.1

腦血管疾病

8.1

4

肺炎

6.1

肺炎

6.3

糖尿病

7.5

5

糖尿病

5.6

意外事故

6.0

肺炎

5.7

6

意外事故

5.0

糖尿病

4.5

腎炎、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

3.7

7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3.8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4.5

意外事故

3.4

8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3.5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4.1

高血壓性疾病

3.1

9

自殺

2.9

自殺

3.2

敗血症

2.9

10

腎炎、腎徵症候群及腎性病變

2.8

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

2.3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2.6

資料來源:衛生署

ceo88a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家吳淡如以44歲高齡懷雙胞胎,昨(16)日早產生下一個29週大的女娃,另一女嬰則未能保住。據悉,吳淡如在懷孕期間就狀況不斷,包括出現孕婦妊娠高血壓、孕婦癲癇等症狀。高齡真的不適合懷孕嗎?高齡懷孕的危險程度有多高?

由於國人結婚年齡延後,使得生育大計也往後延,從內政部統計分析,去(97)年生母年齡,以45歲以上人數成長8.91%最多,其次是40~44歲,成長率也有8.22%,至於30歲以下均呈負成長。 

醫師指出,高齡產婦的器官功能開始老化,除了胎兒畸形或染色體異常比例提高外,其產科疾病諸如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等,也較一般年輕孕婦來的高。此外,高齡產婦的自然流產率、難產、或剖腹產機率也相對提高,這些情況都會直接增加高齡產婦懷孕生產期間的危險性。 

醫師建議,高齡婦女如果本身罹患內科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免疫系統的疾病,最好先有效控制病情,並與醫師討論後再懷孕,如此才能降低懷孕期間母體的危險性及胎兒畸形。醫師強調,雖然高齡生子危險性較高,但以目前產檢科技來說,大都能處理的不錯,所以高齡產婦還是可以生出健康可愛的小寶寶。

ceo88a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衛生署最新出爐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研究顯示,國人糖尿病盛行率已達9.2%,幾乎每10人就有1人罹病,其中尤以65歲以上男性最嚴重,約每4個65歲以上男性,便有1人罹患糖尿病。
 
衛生署委託中研院執行大規模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這項調查於2005年7月開始執行,並於2008年7月結束。根據最新數據顯示,糖尿病盛行率已達9.2%,比前一次2002年三高調查的6.5%提高不少;男性糖尿病盛行率持續增加,由1993~1996的5.4%,到2002的7.5%,再到2005~2008的11.1%,至於女性盛行率較穩定。
 
根據調查分析,糖尿病盛行率的增加與體重增加的趨勢相當一致,男性平均身體質量指數(BMI)由22.9升到24.3,再升到24.8,而女性只有小幅變動,這可能跟女性比較注意控制體重有關。
 
衛生署提醒,目前政府有很多糖尿病防治措施,如健保提供的免費成人健檢,民眾應善加利用,同時徹底採行健康生活形態,才不會讓糖尿病纏身。

ceo88a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是否最近突然感覺視力急速下降,甚至視線一片模糊,建議盡快接受抽血檢查,了解一下血糖值高低,有可能已罹患糖尿病而不自知!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日前就接獲幾起病患主訴視力急速下降,視線模糊,檢查後赫然發現患者的視網膜已出血並水腫,視力剩下不到0.1,抽血檢查結果,患者空腹血糖值高達300 mg/dL,糖化血色素為13%,所幸經過治療,血糖控制在150 mg/dL左右。
 
醫師表示,糖尿病會造成血液中血小板不正常附著增加,紅血球凝結增加,血脂異常,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濃度上升等等,造成視網膜血管病變,因缺氧引起不正常血管增生、出血、視力下降。
 
根據美國研究指出,糖尿病罹病20年後,有95%以上的第1型患者及60%的第2型患者會產生程度不等的視網膜病變。概括而論,患病5年,大約有10%的病患會產生病變,患病10年約為25%,患病15年則有50%會產生病變。
 
醫師建議,40歲以上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民眾,應定期抽血檢查,早期發現,定期追蹤,才能確保眼睛健康。

ceo88a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鹽多健康」人盡皆知,但能真正落實的人卻不多,尤其是高血壓患者,控制鈉攝取量更是首要之務,但根據衛生署訪查結果發現,有3成高血壓患者在訪查當時的過去1週內,至少有1天以上吃含鹽分較高的食品,且有高達7成的患者不太注意食品包裝上的鈉含量標示。
 
在台灣,40歲以上民眾中,每3.5人就有1人患有高血壓,高血壓可怕之處在於其是導致後續心臟疾病、腦中風及腎臟病發生的主要危險因子,而飲食中鈉鹽攝取量與血壓值之間,更是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控制鈉攝取量是預防高血壓的重要工作之一,衛生署建議國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2,400毫克(約為6克食鹽的鈉含量),民眾購買包裝食品時,應留意包裝上鈉含量標示,此外,烹調料理時應控制食鹽的使用量,至於平日餐桌上常見的醬菜、豆腐乳、鹹魚、臘肉等,都是屬於含鹽量較高的食品,還是少碰為妙。

ceo88a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